海量书籍库
推荐网站
注册立即送5T大容量

写作指导教你考试作文的材料加工改造

浏览数:1 
  • 写作指导教你考试作文的材料加工改造
  • 占有了很好的生活素材,但好象与考题对不上号,所以临场无法应用,怎么办呢?其实你手中的材料是可以改造的,改造后的素材便能和考题对上号了。
  • ①适当想象。
  • 在材料的主要情节完全真实的前提下,对情景的创设及人物的活动场所,细节描写等加以适当合理的想象是允许的。
  • 如下面一则材料:?
  • 某校某班班长小星是个活泼可爱的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一次,在上早操时突然昏倒在地,脸色苍白,老师和同学慌忙将他送到医院检查。经专家确诊为白血病,小星的爸爸是位造船厂工人。医生告诉他,小星治病的希望只有60%,但费用高达8万元。?
  • 小星的爸爸每月收入只有700多元。三年前小星的妈妈不幸患脑瘤,只一个星期,就丢下小星离开了人世。去年底,经人介绍小星爸爸与一位叫晓凤的姑娘结为百年之好。晓凤决心不生育,倾心抚养这个失去母爱的孩子。?
  •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小星如今又遭不幸,小星的父亲顿时如雷轰顶。要治好小星的病,需要8万元,这笔巨大的医疗费,对他俩无疑是难以越过的陡坡。?
  • 这不幸的消息在学校里传开后,师生们纷纷捐款相助,你5元,我10元,仅半天就捐了1000余元。学校里发起了向小星“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师生代表还到医院看望小星,社会上充满爱心的人们也伸出友爱之手,拉小星一把,救救小星。
  • ?……?
  • 手中掌握着这则素材,如果作文试题是《同桌》,那你就可以根据上面这个生活素材,把小星写成是我的同桌,这样素材与题目便可对上号了。
  • 如果试题是《见到儿时朋友》,从表面上看来,实在无法对号,即使小星曾是“我”儿时的朋友,但一直同窗,并非初见,谈不上“见到了……”可是,考生如能这样想象一下,便会茅塞顿开:小星是你小学的同学,他现在在另一所中学读书。一天,你在马路上碰到另一位小学同学。他告诉你小星患白血病住院的消息。你赶到医院去看望。你看到了苍白的脸,苍白的嘴唇,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儿时的朋友——小星”,这样便又对上了号。
  • 如果作文试题是《这次主题班会开得真好》,你就可以把主题班会写成是向小星“献爱心,送温暖”的活动。
  • 如果作文的试题是《友爱在——中》,你就可以填上《友爱在校园中》、《友爱在我们集体中》。?
  • 如果作文试题是《从来没有这样的激动》,你不妨将学校师生“献爱心,送温暖”的场面写具体,写生动,就是一篇好文章。
  • 如果作文试题是《这件事在我们记忆深处》、《一件难忘的事》,你把“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的前前后后写清楚就是又一篇好文章。?如果作文试题是《学校生活二三事》,你可以这一生活素材为主体,再略写一二件师生间团结友爱的事,体现校园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考试作文的材料改造,除了生活素材与试题的自然对号外,还可以巧妙地利用平时练笔写过的文章。?
  • 基本上全部利用。如有一位考生平时写过一篇议论文《无志与有志》,而这次作文试题《燕雀和鸿鹄》,那么只要在考试文章的开头把这两个题目之间的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写清楚,则平时作文用过的那些题材(主要是论据材料),只要是典型而有说服力的,基本上可以全都利用。
  • 有一位考生曾经写过一篇《我学会了装聋作哑》,中考时碰到的作文试题是《我终于……》。这位考生根据题目应变一下将以前的习作题目巧妙地加上了“终于”两个字,原先文章中的内容基本上全部利用了。
  • 部分利用。这里又有两种情形:其一是文体相同,如一个同学平时做过《三月的一天》,而考试题目是《啊,难忘的三月》,就可以利用这篇文章中写过的题材,经过浓缩,作为那篇考试作文的一部分,但绝不可以全文照搬。因为这两题中心虽然都与文明礼貌月有关,可是时间跨度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后者侧重于抒情,前者应以记叙为主)。其二文体不一。如有位同学写过一篇记叙文叫《记一位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老师》,后来考试碰到的试题是《索取与奉献》。初看这两篇作文不仅文体不一,而且题目也似乎风马牛不相及。而这位同学利用《记一位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老师》中写到过的老师作为典型论据来进行论证,结果阅卷老师觉得这个论据新颖,给他打了高分。
  • 考试作文的材料改造(2)
  • ②巧妙嫁接。
  • 中学生作文要写真人真事,但我们也不能拘泥于真人真事。改造材料也存在着一个技巧、方法问题,同时,也体现着一个学生具有的一种随题应变能力。我们平时接受过很多信息,无论这些信息是来自我们的亲身经历,还是道听途说,亦或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上得来的,都是写作的原材料。我们可以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把两个人的事并在一个人身上写;把听来的事当作亲眼目睹的事来写;把去年的事搬到今年来写;把发生在甲身上的事移到乙身上写。
  • 如有一个作文题目为《浪子终于回了头》,考生就可以搜寻记忆,把自己周围出现过的浪子形象与自己从其他信息渠道得来浪子故事揉合在一起,合成一个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这一个”“浪子”形象,合成“这一个”生动又感人的浪子回头故事。当然,浪子是怎样回了头,是民警的帮助,还是居委会大妈的关怀;是生活的教育还是父母的感化,这都要精心安排,巧妙嫁接。?
  • ③翻新角度?
  • 有些作文题是考生常见的,这类作文题写来写去,材料总不外乎那些“平常人”、“平常事”。如《母爱》一题,关于母亲对孩子的爱的材料总是具有一些很普遍又很平常化的特点,如何把这些材料改造成既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又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呢??
  • 那就要翻新角度让它从“腐朽”变为“神奇”。下面这篇以《母爱》为题的文章是这样写的:?
  • 一放学,我就用跑百米的速度跑回家,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妈妈,明天我要参加作文比赛,比赛的第一名奖一本《战争与和平》。妈妈听了没表示什么,只叫我快吃饭洗个澡,早点睡。?
  • 我从小喜欢看书,尤其喜欢文艺书籍,可是自从爸爸去世以后,家境一天不如一天。妈妈是小学教员,整天在外教书,回家又要做饭。我和妹妹都上中学了,所以妈妈很辛苦,负担很重。我虽然很爱看文艺作品,但是始终没向妈妈要钱买这种书。这次,有这么个得到一本名著的好机会,所以我马上报了名。?
  • 这天晚上,我睡不着,脑子里总忘不了那本又厚又可爱的书。迷迷糊糊之中我忽然看到那本书被人拿去了,急得又哭又叫。妈妈推醒了我,问我到底怎么了,就照实说了,妈妈听了竟流下眼泪来。?
  • 比赛结果,我居然拿到了那本渴望多年的《战争与和平》。我抱着它,兴奋地回到家,第一个告诉了妈妈。妈妈终于绽开了很久不见的笑容,然后她也送给我一包礼物。我打开一看,也是一本《战争与和平》,不由得怔住了。何必花这么多钱去买呢?得不到有什么关系?她像明白我的心事似对我说:“我怕你得不到这本书太失望……”说着,我们两个人的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儿。我不知道是高兴还是心酸,禁不住紧紧地抱着这两本书,因为一本代表的是荣誉,一本代表的是母爱。
  • 在这篇文章中所用的材料,就是母亲为考生买了本她渴望得到的书。如果按一般的写法,这则材料就意味着:母亲为了孩子的进步,有出息,节衣缩食给她买书,这就很流于一般化了。而这个考生却在对自己家境贫寒,又酷爱读书,对这本作文比赛的奖品《战争与和平》充满渴望的大篇幅叙写之后,出乎意料地让那个“很辛苦、负担很重”几乎没费什么笔墨的母亲送给了她那本《战争与和平》,其目的又是那样简单:“我怕你得不到这本书太失望……”,多么朴素而又深沉的母爱!”考生这样写收
  • 下载地址:https://url35.ctfile.com/f/648635-1432572166-d22a83?p=8658
  • 十万藏书